一、計劃背景及目的
1. 農委會之食農教育法草案已於107年10月31日報行政院,將積極盤點並整合推動食農教育相關行政計畫及方案,共同凝聚各界對於立法共識,而食農教育是重新喚起人們重視生活中的「飲食」與「農業」的運動,希望藉著飲食與農業相關的經驗及知識的設計與傳承,培養兒童、學生健康、農業、社區及自然環境的重視
2. 延平國小位於台南,鄰近西港區.台南胡麻(芝麻)種植面積一千四百八十公頃,產量一千五百公噸,兩項均佔全國八成,不論是胡麻(芝麻)的種植面積及品質,台南一直是其中的佼佼者,同時為了推廣與行銷胡麻,於每年的11~12月間,都會舉辦台南胡麻節活動,以行銷與推動胡麻相關產品,同時帶動社區經濟發展.
3. 可食地景(edible landscaping)的概念在於讓農地種植不只是簡單的種地,而是運用設計生態園林的想法,重新去檢視與設計農地,讓農地除了種育作物外,而可成為具有美感的生態區,這就是可食景觀的核心.而在本次計劃中,特別邀請加入北門農工造園科的專科老師與學生,一同參與延平國小的食農教育,將可食景觀的核心概念加入在食農教育中,一同在延平校園中塑造食農教學區~食在美景~芝麻來樂,以生態園林造景美化農地種植,讓學生更加樂於參與學習食農教育,也為校園空間運用多了美感.
4. 本計畫以「食在美景-芝麻來「樂」」為主軸舉辦四個課程。內容以芝麻出發,結合可食景觀設計活動,以在地鄉關懷、食農知識、科普自造、健康飲食等概念,以在地特色的農特結合可食景觀,用行動來推廣芝麻的在地農作與食農教育,並鼓勵學生親近土地,走入社區,,並讓大朋友(北門農工造園科)、小朋友(延平國小)透過手作/自造等課程,展現歡笑與快樂。
二、食農教育創意說明

1. 連接可食地景: 可食地景(edible landscaping)的概念在於讓農地種植不只是簡單的種地,而是運用設計生態園林的想法,重新去檢視與設計農地, 讓學生更加樂於參與學習食農教育,也為校園空間運用多了美感.
2. 串連高校實習: 本次計劃中,特別邀請加入北門農工造園科的專科老師與學生,一同參與延平國小的食農教育,將可食景觀的核心概念加入在食農教育中,一同在延平校園中塑造食農教學~食在美景-芝麻來「樂」.
3. 帶動社區活動: 於每年的11~12月間,都會舉辦台南胡麻節活動,以行銷與推動胡麻相關產品,同時帶動社區經濟發展,本計劃以食農概念配合胡麻節活動, 用行動來推廣胡麻的在地農作與食農教育.
三、計劃預計目標
1. 完成可食地景食農教學教具及教材設計,提供教師與各界參考:本計畫預計以食農教育/可食地景/社區活動 三個核心概念 ,以在地特色農特產品結合可食地景,建立芝麻來「樂」,完成食農教學教具及教材設計,並以「芝麻來「樂」」為主軸辦理三個梯次,合計90人次之食農教學活動,將相關之教學計劃/教材/教具/活動辦理辦法等,提供未來教師或社區做為食農教學之範本.
2. 串連高校實習,擴大食農教學參與:以往的食農教育多以單一國中小為主, 本次計劃中,特別邀請加入北門農工造園科的專科老師與學生,一同參與延平國小的食農教育,將可食景觀的核心概念加入在食農教育中.
3. 食農教育整合社區活動, 帶動社區活動: 於每年的11~12月間,都會舉辦台南胡麻節活動,以行銷與推動胡麻相關產品,同時帶動社區經濟發展,本計劃以食農概念配合胡麻節活動, 用行動來推廣胡麻的在地農作與食農教育.